智能测试桩作为管道阴极保护系统的核心监测终端,其结构设计直接决定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、设备耐用性与现场运维效率。以下从顶部防护、主体架构、核心模块、接线系统四大维度,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解析其完整结构。
一、顶部防护:防水与标识双重设计
设备顶端采用液压机整体压扁工艺形成扁头结构,配合满焊密封工艺实现一级防水,可有效抵御雨水、土壤湿气侵入,解决传统测试桩顶部漏水导致的内部模块故障问题。扁头下方嵌装定制化铭牌,支持私印、蚀刻两种加工方式,企业 LOGO、设备编号、技术参数等信息均可按需定制,颜色匹配项目整体视觉体系,便于现场识别与资产管理。
二、主体架构:模块化布局与信号保障
桩体标准长度为 3 米,底部焊接加固底板,提升设备在土壤中的稳定性,避免沉降导致的监测偏差。桩体上部预留智能采集模块安装位,下部集成接线排,实现 “采集 - 接线” 分层布局,降低运维时的操作干扰。桩体背部装配一体注塑成型天线盒,内置 4G 通信天线与 GPS 北斗双模定位天线,双重信号保障确保智能电位采集仪可实时联网授时,监测数据无延迟传输至云端平台,定位功能还能辅助巡检人员快速找到设备位置。
三、核心模块:智能电位采集仪的细节设计
打开桩门后,智能电位采集仪垂直安装于预设工位,设备由内部天线与下部接线板组成。内部天线贴有清晰标签,4G 与 GPS 信号天线明确区分,避免接线混淆。采集仪外壳支持 LOGO 定制,背面粘贴设备序列号、SIM 卡号等唯一标识标签,便于后期故障溯源与设备管理。接线板与桩体下部接线排精准对接,形成完整的信号传输通路,确保电位数据采集的稳定性。
四、接线系统:标准化与定制化兼顾
接线柱提供 6 柱、8 柱、12 柱、14 柱等,出厂默认配置 12 柱,可根据管道阴极保护监测点数量灵活定制。所有接线排均标注详细标签,与采集仪尾线一一对应。尾线按功能分类标识:阳极包线、管道线、参比线、断电试片线、电流试片线、自然试片线,现场安装时只需按标签匹配接线 —— 阳极包线接右侧黑色端子,管道线与极化探头一体线对应接入,白色接参比、黑色接断电试片、蓝色接电流试片、黄色接自然试片,标准化操作可将单台设备安装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内。
以某西部油气管道项目为例,采用该结构的智能测试桩在 - 30℃低温、强风沙环境下稳定运行 2 年,数据传输成功率达 99.2%,顶部满焊工艺未出现任何漏水现象,定制化接线柱满足了该项目 10 个监测点的多参数采集需求,运维效率较传统测试桩提升 40%。
使用 微信 扫一扫
加入我的“名片夹”
全部评论